“鲁棒性”译名溯源:揭秘计算机术语背后的翻译者

鲁棒性译名溯源:揭开计算机术语翻译的神秘面纱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鲁棒性"这一术语已成为描述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概念。这个看似生硬却精准传神的译名,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值得探究的翻译历史。 术语翻译的学术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大量英文技术术语需要

★★★★★ 8.5 /10
类型: 动作 / 科幻
片长: 148分钟
上映: 2025年
科幻大片 视觉特效 动作冒险 IMAX推荐

“鲁棒性”译名溯源:揭秘计算机术语背后的翻译者

发布时间:2025-10-30T09:00:37+00:00 | 更新时间:2025-10-30T09:00:37+00:00

鲁棒性译名溯源:揭开计算机术语翻译的神秘面纱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鲁棒性"这一术语已成为描述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概念。这个看似生硬却精准传神的译名,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值得探究的翻译历史。

术语翻译的学术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大量英文技术术语需要准确的本土化翻译。"Robustness"这一概念最初被直译为"健壮性",但这一译法在学术圈引发了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健壮"更多指向生物体的生理特征,难以准确表达技术系统在异常条件下的稳定表现能力。

关键翻译者的身份考证

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术语审定委员会的档案记录,"鲁棒性"这一译名的确立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几位教授密切相关。其中,张钹院士在1985年发表的《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工程》论文中首次正式使用"鲁棒性"这一译法。张教授在术语审定会议上强调,"鲁"字取"质朴、坚固"之意,"棒"则暗含"出色、可靠"的含义,组合后既能准确表达原词的技术内涵,又具有中文特色。

译名确立的学术历程

这一译名的确立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在1983-1985年的术语讨论阶段,多个译名并行使用;其次是1986-1988年的标准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逐步统一;最后是1989年后的推广阶段,随着教材和学术论文的广泛使用而深入人心。

翻译理念的学术价值

"鲁棒性"的翻译体现了技术术语翻译的核心原则:准确性优先于通俗性。与"稳健性"、"强健性"等译法相比,"鲁棒性"更好地保留了原文中"像橡木一样坚固"的隐喻,同时通过陌生化处理避免了与日常用语的混淆。这种翻译策略后来成为计算机科技术语翻译的重要范式。

术语传播的社会影响

该译名的推广过程反映了中国计算机学科建设的专业化进程。从最初的争议到最终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鲁棒性"的案例展示了技术术语标准化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如今,这一术语已不仅限于计算机领域,更延伸至自动化控制、通信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

对当代术语翻译的启示

"鲁棒性"的成功翻译为后来的技术术语本土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一个优秀的专业译名需要在准确传达概念内涵与保持语言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翻译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新兴技术术语的审定工作,如"区块链"、"云计算"等术语的确定都借鉴了相似的原则。

结语

回顾"鲁棒性"这一译名的确立过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术语的诞生,更是中国计算机学科建设历程的缩影。这个看似简单的翻译背后,凝聚着早期计算机学者对技术传播的严谨态度和对语言艺术的深刻理解,其价值已超越术语本身,成为技术文化交流的典范案例。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自拍AV背后的法律风险与安全拍摄指南 »